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教育

鱼和海教育专家王乙然:找到理想的自己


对比过去安于书斋的研究型学者,2012年王乙然第一次走出原来的舒适区,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至今整整十年。“心理学”给了她全新的可能性,在逐渐获得内心重要能量来源的同时,她也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咨询方式。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创造力,让她在心理咨询上越走越远。

8岁的王乙然想当一名老师,她对人、对世界充满好奇,而老师就一直在提问、在教授。15岁的时候,她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22岁,王乙然从双一流大学的教育系毕业,更加懂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寓意。十几年来,她做公益、创业、课程,跟随张沛超、陈发展、茗那进修。眼下,她在鱼和海教育,专注青少年心理咨询。

心理学+公益+家庭教育+三个孩子的母亲,是她的从业背景。她依然对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她的想法很简单:“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和发出内在的光。”

从教育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既做宏观研究,也落地实战,是亲子课程的开发者,还是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者。王乙然的履历看似充满了一次次的“改变”,但她说,她做的事情从来都是mixed together。看起来颇有跨度的爱好与事业弧线,恰恰是她一次次探寻内心、贴近真实自我的历程,万变不离其宗。

曾经,王乙然一心想做个安于书斋、埋头研究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也许年过五旬之后,才会像孔子那样以行动来改变世界,授业解惑。

孩子的出生,把她的这个计划“唰”地提前了20年。

“到30岁通透起来。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问她。

“可能是人到而立,有了自然的转机。嗯,再想想,和我做母亲也有很大的关系。”她又补充了一句。

“在那之前,尽管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始终没有彻底想清楚驳杂内容之间的关系。直到怀孕生宝宝,像是经历了一场了无痕迹的修行,我忽然明白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之间的关联,家庭、自我、心理、小孩。”

多年的心理学从业经历,使她从他人身上观察到,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貌似都在对抗:在校时对抗学校的纪律和父母的要求,毕业之后对抗摸不清方向的迷茫,对抗日常生活的平庸和巨大的生存压力。有一小部分人干脆放弃掉一般大众所孜孜追求的大部分生活,做一个离世者。

这一切,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王乙然离开了以前供职的单位,加入鱼和海,希望一心一意从事关于“家庭教育”的工作,同时支援一些落后地区的教育公益事业,“让我们一起簇拥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那束光。”

工作生活之余,她依然在持续进修。她认为学习也是一种经历,就像她抚育了三个可爱的孩子一样,这些都是过程。

“人一辈子挺短的,重要的是把过程拉长,就像小肠绒毛,上面有无数褶皱,要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就比别人活了两辈子都长。”

翻开王乙然的朋友圈,最近的一条这样写着:

“年前辅导的一个有严重强迫症的高二女生要去上学了。她已经停学在家一年半,强迫症有六年时间。收到这条信息的时候,特别开心。”

1、在“鸡娃”家长这个群体之外,也有一些对教育有省思,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的家长。但在大环境下,父母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会“畸形”、走偏?

今天的时代,学习这件事不一定只发生在课堂,老师也不只限于学校的这些老师。

当你认为“学习只是学校学习”时,就被应试教育的节奏拖着走。你单单为了完成作业、获得高分,很难学出真知来,因为它和真正的学习乐趣、兴趣的培养,其实是矛盾的。只有极少数排在前面的孩子才会有成就感——而且这个成就感是外在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孩子没有内驱力,不只是成绩不好的,所谓“学得好”的学霸其实也不爱学习。

什么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主动性?这些孩子是有留白的时间的,他们才有自我探索的机会,会去琢磨我对这个世界的偏好在哪里,我有什么样的自学方法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这个才是教育的本质: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学。

这些孩子会去外部空间结识在学科或为人上可以真正引领他们的“老师”。孩子能接触到那么广阔的世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家庭环境里、社会环境里找到老师,学习资料、学习对象都会超越课堂。

2、目前越来越强调派位入学。如何能进既让孩子学到东西,又让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学校,家长们的选择空间并不多。

我觉得我们要放弃对完美学校的执念,你进任何一所学校之后总有围城效应,都会有对这个学校的不满。所以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今天低效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疯狂布置作业,重复操练;再就是补习。有些学校不一定是老师的教学有多牛,而是因为家长的投入使得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为学校贴金。

如果有选择的话,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有些孩子适合去高竞争的学校。但有一些小孩,他有主见,在强调背诵的环境里很困难,就可以去更宽松和个性化的学校。

在高竞争的环境下一定要保持孩子的自信,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让孩子有一个优势学科。数学也好历史也好,或者画画、音乐、运动,他觉得我是能学好东西的,是有闪光之处的,不容易全面否定自己。

那如果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家长就可以稍微松绑一些,给孩子更多时间,让他去自我探索。

如果说分派到一些所谓“不是很好的学校”,那也不是说就放弃孩子了,有时候反倒可能是更大的机会,孩子还可以去生发自己学习的领域和方法。

对那些给孩子感觉比较放松、能够平等对待孩子的家庭,你有怎样的观察体会?

一类是父母跟孩子分享和共同成长,有共同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最良性的家庭。比如我们一个家庭,小米的爸妈跟她一起看《乐队的夏天》;有的妈妈会为了理解女儿的追星,去认真地了解韩国明星,而且不是假装,“因为你扮演、你去讨好她,她是能感受到的”;还有的家长和儿子一起学习法国大革命,很有共同话题。

很多初中生的家长说,孩子不肯跟我说话,因为你除了嘘寒问暖,和他不太有话可聊。而孩子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会觉得你跟他根本不在一个对话通道里。家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不是够开阔、有深度、能跟孩子共同成长,特别重要。

有一个可做的就是家庭阅读小组。你可以跟孩子互相推荐书,每周可以有一个分享,阅读本身是创造话题,能够去对接我们的认知。

如果做不到那样积极的状态,就无为而治,不懂就不要乱管,最怕的是控制型的家长。这样的家庭,我就比较主张孩子去住宿学校,孩子跟家长之间有物理上的隔离,反倒更好一些。

家长首先要认识到,你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同年龄的诉求。

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她爸爸是厨师,这姑娘天生对吃有非常大的热爱。六七岁时的爱好就是去各种视频网站上看人家烧饭,自己做小笔记,说怎样的厚薄做出来的吐司好吃。在我看来,她天生是在美食领域可以做事情的小孩。

可她妈妈就说,开饭店太辛苦了,不能让孩子再走这条路,硬生生把她的爱好给扼杀了。现在她读书一般,美食也不研究了,很可惜。家里没有给她发光的机会。其实在这过程当中,孩子也在不断地尝试、试错,而这些经验都可以迁移到未来生活的其他领域。

另一个女孩颜颜,她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学得好的,学校都不考?她的特长是画画、唱歌,但她的理科不好,化学学得尤其辛苦。一般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各种补课找老师,给孩子施压,但她的妈妈接纳孩子的特点之后,跟她商量,后来她选择了去做幼儿园老师。即便别人觉得去读中专好像“低一等”,颜颜和妈妈也会认定这个选择。这就是我觉得比较理想的一个版本,每个人都能够走出自己的路。

这些孩子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自己在挫折里一点点悟出来的。有位小姑娘巧巧在学校遭受霸凌,但她不会逆来顺受。她在墙上贴了一句话,“这些人我不用去关心”,就是说她从别人的眼光里面走出来了,她可以活出自己了。这就很了不起。巧巧姑娘说她在疫情期间用诗歌和画画的方式做了很多自我探索。把自己梳理得比较完整了。她很感谢那段时间。所以真的要给孩子闲暇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没有思考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

这些年因为心理问题,或碰到一些事件就触发轻生的青少年例子不少。会有两种声音,一是现在小孩心理脆弱敏感;还有就是这一代的学生,不太会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你怎么看?

客观来说,如果把90后、00后的童年和我当年的童年相比,我一定会选80后的童年。即便物质相对匮乏,但我们整体的身心状态是愉悦和松弛的。今天的孩子的确衣食无忧,但他们精神面临空前的压力,对一个自身未长成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那些说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今天孩子扛的压力本身普遍过度了啊。

不可否认,这个年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杀除了有抑郁症的之外,还有一种是冲动性的,激素、内分泌各方面都不稳定,价值观也没有特别好的形成和完善,容易做出过激行为。比如我们看到,妈妈在走廊上甩儿子一个耳光,儿子就翻下楼去了。那我们就要理解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已经到他忍耐的极限了,那个当口不要去触碰和激化它。很多走这条路的孩子,亲子关系多少都是有问题的,会觉得父母的参与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帮助我一起来面对。他没有一个支持的后盾。

您有参与制定“90天少年成长计划”,和一些大学、机构合作。那么您认为家长接受指导3个月,是否能够真正让一个家庭向好发展?

每个家庭的咨询体验都不同,改善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简单说来,咨询一般持续多次,这十年来,多项数据表明,3个月是最比较系统普遍合适的咨询时间。当然具体需要持续多久,还会由多种方面原因共同决定。

6、当初你为何选择了做心理咨询(教育)这条路?

我以前在河大教育系学习的时候,就有一个理想,是希望能够从更长久、可持续的角度,去帮助贫困孩子成长。但后面发现,如果只靠政策、公益,还是有一些最重要的缺失——就是你到底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我想做的是能让好的家庭教育影响更多的孩子。算是家庭教育这条路上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者。

7、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家庭,每每谈到这些孩子,你都有些情难自抑,为什么?

对,这个话题任何时候谈,都会难以控制情绪。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人都会叠加在眼前。

这些困难的家庭,有时候我会去和孩子聊,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每次给孩子上课的时候,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别的,孩子都特别有好奇心、有热情,只是基础知识差一些。有人说,费这些劲设计那么活泼有趣的话题和孩子聊,有没有必要?我说,凭什么就认为他们不需要呢?他们的兴趣就是需要。

在我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自我成就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心底永远能够激励自己的光芒。

8、最近在关注有关家庭教育的什么话题和问题,你怎么看所处的这个时代?

家庭教育,这十年我所学的也都围绕这方面,比如心理学、潜意识,甚至历史和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今年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孩子教育问题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关切,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今年在两会中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

关于这个时代,首先它越来越分裂,意见和态度分裂,群体间的观念差别越来越大,冲突也激烈。个人的选择何去何从,经济和国际关系,连专家都说看不清未来,所以会有更多的迷茫。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新的兴趣领域,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扶持。有梦想的情况下,生活就是很值得过、很有温度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2/12/6410.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