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促进小学生德育知行合一,怎么做

  日前,教育部发布“睡眠令”,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

  日前,教育部发布“睡眠令”,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提高对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落实好学生睡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睡眠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特别要防止学业过重挤占学生睡眠时间。

  二要细化管理措施。要科学制定睡眠管理实施方案,细化管理措施,严格执行教育部“三个时间”和“三个中断”的管理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三个时间”即:

  一是保障必要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二是科学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是合理确定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三个中断”即:

  一是作业“中断”。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教师要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加强辅导,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二是校外培训时间“中断”。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三是游戏“中断”。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确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要在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工作中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引导教师、家长履行好教育职责,争取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睡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四要加强监测督导。教育部门要加强健康监测,督导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学校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夯实责任、共同发力,守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各地还要畅通反映意见问题渠道,确保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和小编一起看全文↓↓↓

  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赣江新区社会发展局:

  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号)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深化思想认识。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精力、抽象思维减弱,造成记忆力减退,甚至影响身高、智力,诱发各种疾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与指导工作,充分提高对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各校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学生睡眠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细化管理措施。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要求,指导学校结合作业、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工作,科学制定睡眠管理实施方案。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明确三个“时间”,即保障必要的睡眠时间、科学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合理确定晚上就寝时间;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三个“中断”,即作业完成时间、校外培训时间、游戏服务时间服从学生睡眠时间,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晚于21:20、22:00、23:00睡眠时间,实行“中断”。各校要让睡眠管理落到实处,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在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工作中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孩子睡眠的督促管理,履行好教育职责,合理安排孩子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睡眠生活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同时,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争取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和改善中小学生睡眠状况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测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督导部门要将学生睡眠管理工作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学校要把学生睡眠的管理与监督纳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各市、县(区)要设立监督电话和举报平台,畅通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切实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请各设区市教育局于2021年6月30日前将本地落实情况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系人:徐忠辉,联系电话:0791-86765128,邮箱:531088766@qq.com。

  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1年5月18日

  上世纪80年代,一篇纪实性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曾经报道小学生不会系鞋带和剥鸡蛋等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0多年过去了,小学生在日常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小学生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但行为上却往往存在背离的情况。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小学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长期以来我国对小学德育极为重视,并在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可让大家颇为困惑的是,孩子们知道怎么做,却在行动上做不到,或者是在学校可以做到,到了家里就做不到。知行不一的难题,如何解决呢?

  剖析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小学在德育目标与具体指导、配套措施存在不匹配,缺乏契合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的针对性指导和配套措施造成的。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呈现张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常常不能与学校德育保持一致,出现五天学校德育抵不过两天家庭教育5+2=0的现象。再次是德育的方式方法脱离学生心智和道德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多采用灌输、说教等形式,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道德认知未被学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

  首先是德育目标制定方面,在国家德育目标大框架下,学校要制定契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可具体操作的目标。

  目标制定要有层次性,让每一年级都有具体的目标达成,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并细化到具体行为。要注重各年级目标的连续性和持久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不断深化和丰富。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德育目标制定前要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道德发展水平测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定比其道德发展水平之上稍高一些的目标,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在道德发展的同时得到满足感和成功感。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要形成德育的合力。

  比如要求小学生遵守“过马路看红绿灯”这一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家校合作必不可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监护人,家长需要深刻认识遵守交通规则对于孩子生命安全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主动对孩子进行“过马路看红绿灯”等交通规则方面的教育,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道德实践:在带孩子外出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则需要组织学生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和规则的学习,让他们懂得红绿灯、左转右转指示灯、斑马线等交通信号和标志的含义,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习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过马路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自己过马路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交通安全知识有机结合,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设置小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过马路”的真实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让他们通过游戏活动把安全过马路的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小市民。政府和社区可以组织交通规则知识宣传和展览等活动,在全社会增强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市民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和实践,可以实现小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由学校扩大到社会,为他们今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在德育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实践性和适切性。小学德育需要创造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境,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中理解道德准则的意义。

  研究发现,思维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尔伯格主张为儿童设计高于其原有发展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失衡,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并引导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抉择,促成其行为的改变。

  例如:小强早上答应放学后帮助同桌补习功课,可是,放学后老师又请小强帮忙做事,这令他左右为难。如果你是小强会怎么做?

  在小学生中间经常会有这样值得讨论的道德两难问题,比如选班干部,是选自己的好朋友,还是选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却可能真正称职的同学?再如,自己的好朋友犯了错误让自己帮着隐瞒,是应该为朋友保守秘密还是应该告诉老师?

  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道德讨论对德育非常有效,因为它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引发他们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通过道德讨论,学生个体间就会有交流互动,也就有了角色承担的机会,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这样的讨论能够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不断使其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进而将“知”转化为“行”,自觉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这一过程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十分重要。

  另外,情感在道德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和小学生情感关系密切的道德问题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导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比如爱爸爸妈妈和爱国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对不起”和“我原谅你”背后蕴含着的谦虚和宽容,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问题将他们引入道德情境中去,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亲身体认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践行道德规范,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都要遵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原则。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和适切性,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德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小学德育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根据科学的德育理论来确立德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马源,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https://www.sohu.com/a/469721318_119038?scm=1002.590044.0.10375-1024&spm=smpc.ch25-zxx.fd-news.21.1622532031673iIAkdNG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06/5591.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