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是这么来的!西南大学63名大学生三个月时间制作“31份报纸”

  通讯员 赵漫 查闽微 摄影报道  “新闻是怎么来的?”西南大学63名大二学生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回答了这一问题。  1月4日起,他们的答案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公开展…

  通讯员 赵漫 查闽微 摄影报道

  “新闻是怎么来的?”西南大学63名大二学生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回答了这一问题。

  1月4日起,他们的答案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公开展出。答案印在纸上,就是31份内容、风格迥异的报纸。学生们为展览取了一个响亮的标题:“乘风破浪,践行新闻’四力’”。

  这是新闻专业本学期《新闻编辑》课程的最终实践展示,所以他们还特别取了一个副标题:西南大学新闻编辑实践课程展。西南大学新闻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其最重要的课程《新闻编辑》亦是西南大学首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课程老师刘丹凌教授已连续十余年带领新闻专业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火热的现实采写深度报道,编辑、制作报纸,让学生切实感知媒体,体认新闻。

  学生正在挂出自办的报纸

  报纸每一部分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成渝烟火报》,这名字取得太诗意了,版式也好看。”

  “《新女性报》有点《时尚芭莎》的封面感。”

  “《青年健康报》的内容切合当下。”

  “《看重庆》,重庆是有很多值得看的。”

  ……

  路过的学生和老师围观、品评,有的拿出手机拍照。

  31份报纸,几十米长,加粗标题,变换字符,色彩鲜明图片串连成纸的艺术,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线,为这个寒冬增添了一抹新闻的暖色。每一个文字和符号的背后都凝聚着63名学生的奔跑以及他们对新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追求。

  据介绍,63名学生两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深度报道、聚合新闻和数据新闻各一篇,首先在“西大快点”公众号发布,再开始纸质报纸的版面编辑,最后印刷成报纸。

  报纸的每一部分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寻找新闻由头、汇报新闻选题、搜集新闻材料、采写深度报道稿,最后是做报纸。“这学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做新闻上。上新闻编辑第一节课,刘丹凌老师就布置了整个学期的作业,作业的好多要求,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整个人都紧绷紧了,压力真的很大。”刘潼洁说。

  深度报道的内容丰富,有“棒棒”成长为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群租房里北漂诗人的心酸过往,开了38年渡船的老好人肖远福的感人故事,因方凤明坚守鲤鱼村唯一一位学生而起敬,看一流高中如何打造“男团”……

  授课老师刘丹凌教授指导学生采写新闻

  深度报道的艰难让学生记忆犹新

  报纸内容中最需打磨的是深度报道。其中艰难,很多学生都记忆犹新。

  夏欢和查闽微的深度报道选题是采写卢作孚孙女卢晓蓉,并关注她的新书《逆水行舟:卢作孚孙女回忆录》。怎么联系上卢晓蓉呢?她会接受两个大二学生的采访吗?查闽微说:“我们是学校作孚文学社成员,文学社跟重庆卢作孚纪念馆有联系,我们通过这个渠道找到纪念馆的负责人周老师,请求他帮助我们联系卢女士。为此废了好多天的口舌。”

  查闽微和夏欢接下来是说服卢晓蓉接受她们的采访。

  从9月“磨”到10月,“我们想过放弃,但又不甘心。国庆长假来了,我们觉得已经有九成胜算,想着干脆来一次先斩后奏。”10月4日深夜,查闽微和夏欢坐飞机到了北京。第二天,她们突然出现在了卢晓蓉面前。用了两天时间,查闽微和夏欢完成了这遥远的采访。“不要放弃。”夏欢坦言。

  采访中学会如何思考和面对真相

  潘镜亦和路芳泽准备去采写一条“狗咬狗”的新闻,里面暗藏复杂的纠纷。

  “2020年10月16日,居住在重庆渝北区花园小区两位邻居为了宠物狗互咬一事闹到了派出所。民警调出了事发当晚的监控,但录像画面模糊,无法看清事发时具体情形,故双方未能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闹得不欢而散。因为证据模糊,事实一直不清。潘镜亦和路芳泽挤出所有课余时间,辗转于两家、宠物医院和派出所收集信息。

  “收获真的很大。开始,我们本来执拗要写出到底谁对谁错,但经过刘老师不断指导,随着采访不断深入,我们了解的越多,思考得也越多,看到的真相也越全面。这次采访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新闻需要脚力和脑力。”路芳泽说。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李增银书记(左一)鼓励学生再出佳作

  自己亲手生产的“产品”才有新感受

  学生们称新闻是一门“魔鬼课程”,除了采写深度报道外,还要学习应用爬虫软件、视频剪辑、配音、后期推广,等等。

  报纸的排版与印刷是这门课程的“杀青”环节。他们在Word文档、“金印客”、InDesign多个排版软件间横跳。赵天祎和梁诚忱用了五个软件排版做《成渝烟火报》,被赞为“内容丰富”“版面精美”“颇具烟火气息”。

  通过采写,通过自己亲手生产,同学们对新闻有了新的感受,“要想出好的作品,真正要乘风破浪。”

  作为国家一流专业,肯定有它的培养方式。对此,刘丹凌教授说:“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们也要不断探索怎样培养媒体人才。除了前沿的理论知识,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实践技能和能力。传统媒体的时代,我们可能只能通过去媒体机构实习的方式完成训练,但是新媒体时代为我们的课程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条件,让同学们可以像所有的媒体生产者一样进行实践。我们的课程内容积极回应了新媒体时代,努力培养适应这个时代的新闻人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开展首日,新闻传媒学院的李增银书记来到现场,他高度赞扬本次《新闻编辑》课程实践展,勉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期待再有佳作。

  https://www.sohu.com/a/443016585_120388781?scm=1002.280027.0.PC_CHANNEL_FEED&spm=smpc.ch25.fd-news.141.1609999636466tAJE4y8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01/516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