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生代“10后”触网更早!北京小学生上网数据出炉,呈现出这几大特点

  北京的小学生们八成拥有手机;七成在10岁之前就首次上网;微信使用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半数小学生没有因为上网问题和家长争执过……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

  北京的小学生们八成拥有手机;七成在10岁之前就首次上网;微信使用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半数小学生没有因为上网问题和家长争执过……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中,对近千位北京小学生群体的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新生代“10后”们触网早,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如何?呈现何种特征,又有何利弊?

  “10后”网络运用现状调查

  特点1

  上网娱乐时长有限,娱乐内容丰富

  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网娱乐的时间并不长,有家长的严格管制。半数以上的人平时每天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内,其中的42%在半个小时以内,还有30%的小学生平时从来不上网。小学生已经接触了各类图文视频APP,67%的小学生经常使用视频网站,超一半的人经常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19.5%的人经常使用B站等二次元网站。

  特点2

  上网目的以学习为主,娱乐为辅

  调查显示,57.0%的北京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业、查找资料;其后依次为娱乐游戏(48.6%)、放松休息(44.1%)、网上课堂、上网课(36.5%)、扩大知识量(26.0%)、交友交流(20.5%)、了解时事(14.8%)、表达自我、晒朋友圈(5.7%)。

  特点3

  多数孩子与父母之间有良好的互动

  多数孩子与家长感情较好,在网络使用中遵循与父母的约定。56.0%的小学生没有因为上网问题和家长争执过。67.8%的学生家长会教孩子一些上网知识或技能。

  特点4

  价值判断受互联网环境影响

  在最想成为的人中,除了传统的教师、科学家外,小学生渴望成为明星、游戏玩家的比例相当高,还有一定比例的小学生渴望成为网红。

  特点5

  超半数小学生会模仿网络行为

  对各种网络行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会效仿网络行为。其中,47.5%的人会学唱网上的流行歌曲;13.7%的人会模仿网络说话方式;11.9%的人会去买网上流行的东西;9.2%的人会模仿游戏中的人物;还有9.2%的人模仿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

  特点6

  对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39.1%的小学生认为分走了不少学习时间;37.2%的人认为用电脑和手机太多,视力下降很快。其次,不好的变化集中在对运动、思考能力的担忧:28.1%的人认为他们比以前更爱待在家里,运动减少了;21.1%的人认为自己更懒了,更加依赖网络,懒得自己想问题。

  借助网络育儿帮孩子从静态娱乐转向动态

  武自存(存真国际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创办人、国家心理督导师)

  特邀观察员:武自存(存真国际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创办人、国家心理督导师)调查数据显示,56%的家庭没有因为网络使用问题造成矛盾,整体是向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也接待过因各类上网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家庭,许多家庭谈手机色变。

  首先,家长需明确学习和娱乐不矛盾。许多家长担心上网会分走孩子的学习时间,毁掉孩子的前途,一些家庭因争夺手机与孩子发生严重冲突,将学习和娱乐对立起来的做法,造成了手机争夺战。立好使用规则,适度的网络使用能调节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习增加趣味性。

  其次,家长借助网络来育儿。低年龄段的孩子处在探知世界、建立价值观的阶段,特点是分辨能力低,获取讯息多以猎奇、展示自我为趋向,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难以抵挡和分辨。家长们可借助互联网资讯与孩子们来一场饭后的头脑风暴,比如讨论一下对于直播、追星、购物、网络骂战、不良网站的看法,都是很好的性教育、金钱教育、安全教育的机会,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最后,网络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探测器。长期沉迷网络世界的孩子,大多存在人际困难、自卑、自我封闭、厌学等情况。家长们爱的方法不到位,网游就会迅速补位;孩子在班里成绩不佳,朋友少,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缺乏倾诉途径、孤独、没有安全感都可能导致孩子躲进网络世界。

  家长及时改善亲子关系,丰富课余生活,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助于孩子从静态娱乐转变到动态娱乐,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度,将现实缺失的成长课题补足,才能让孩子从单一的网络依赖里抽离出来。

  以身示范引导孩子用好手机

  陈凤伟(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润泽分校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新信息化的社会中,孩子们是信息技术的原住民,远离手机已经是不合时宜了。既然手机是生活中的信息化工具,那么就让工具发挥出积极的效应,提供便捷、提供资源、提供沟通、提供管理等。

  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是需要通过手机来处理的,如日常购物时的付费、外出确定路线、规划行程时预知天气、网络购票等等,这已是现在环境的标配,孩子们自然也在其中。

  再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手机对他们还有特殊的必需性。如学龄儿童上下学途中和父母的随时联系;针对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技能培养的网络课程学习;特定的学习小工具、电子书阅读和文献资料的检索等等。

  与此同时,手机使用带给孩子的负面效应也是胜于成人的。如调查显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第一是视力的损伤,第二是不良信息的危害,第三是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控,第四是碎片化信息过度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品质。

  因此对手机使用的时间、范围、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建议按照孩子的生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制定规则、守则,甚至是立法。学前儿童不能出现“让手机陪伴孩子”的现象,家长不能用手机游戏作为奖励。学龄儿童限定使用的时间和内容,非必需不用。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认知的发展、社会性的扩展,学校和家长要严格按照手机管理的规定落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状态、情绪,启发学生增强自我辨别意识,可以运用手机的功能软件、程序做好自我管理。

  家长的行为示范自始至终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对手机的使用,然后不妨制定一个手机管理和使用的家庭协议。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亟待全社会力量

  杨斌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舆论学研究室副主任、青少年蓝皮书执行主编)

  北京相对于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来看,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整体而言,北京小学生互联网运用的能力以及网络素养水平高于全国整体的水平。这突出体现在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有管理地上网、对网络影响的较为全面的认知。这些都是非常可喜、令人欣慰的。

  我们需要科学全面认识和看待青少年的互联网运用。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青少年一代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能够掌握技术、应用技术、控制技术的数字时代的主人;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庞杂,网络应用丰富,所以也要为青少年提供有力的网络保护。这些综合起来,其实就是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需要进行认知的拓展和理念的更新,尤其是以往被大家忽略的互联网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和数字新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基础,也成为未来竞争力的核心。网络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青少年一代是网络强国庚续的重要力量。网络社会正在崛起,青少年与成年人一起参与网络文化的塑造、传播和创新。他们虽然还未成年,但和大人共享同一个互联网,所以,孩子上网是全社会的事,是一个生态。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已经进行了15年之久,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互联网运用行为密切相关。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互联网的正向积极应用。陪伴是最好的爱,也是这些年亲子的重要理念,这是家庭教育的方面。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社会的力量和责任。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意识到,青少年网络使用不是孩子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家长应该关心、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一是,在网络安全、网络技能等方面为孩子提供帮助,尤其谨防网络犯罪、网络诈骗伤害孩子;二是,跟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上网的规定,并督促孩子执行,以防止沉迷网络;三是,给孩子关于网络应用的正确引导,避免不良信息、有害价值观对孩子的侵蚀。

  互联网大的平台公司应该勇担当、有作为,不断地夯实社会责任,持续建设安全和清朗的网络空间。用起来,让孩子更多从“生活”这本大书中成长。

  策划:王小艾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https://www.sohu.com/a/496460922_100908?scm=1007.40.0.0.0&spm=smpc.ch25.fd-news.23.1634880784650HitOw1j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10/6016.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