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解读《劝学》:穿越两千年的学习方法论

(作者: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  孙庆忠)《劝学》是战国荀子的代表名作。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文章,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其中的诸多名句我们…

(作者: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  孙庆忠)

《劝学》是战国荀子的代表名作。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文章,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其中的诸多名句我们今天仍在使用,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千百年来,它激励着无数人努力学习、刻苦奋进,成为光耀千古的传世名篇。在它之后,我们才有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励学习的名句。

《劝学》系统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具体而微的问题。这些关于学习的法则,今天仍然适用。这正是《劝学》篇最难能可贵之处,它没有局限在空谈学习如何重要,而是给出了如何学习的方法。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对于《劝学》中学习法则的理解。

一、树立坚定的目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通过两个比喻,论证了目标的重要性。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成针,无一不是目标专一的结果。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有坚定目标的人才能战无不胜。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古代圣贤早已认识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们不耽于空想,不坐而论道,认为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诚然,学习是输入的过程,但只有经过思考、悟道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成为一个人的文化底色。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这正是一个“输入-思考-输出”的过程。习总书记也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过“学而不化,非学也”,这句话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庸言》,意思是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能把所学内化吸收、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就不能算作是真正有意义、有成效的学习。

三、坚持到底。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一事无成,徒叹光阴易逝,岂不悲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迷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冤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再多道理也要起而行之,做到知行合一。我时常用《劝学》、《师说》来要求自己,也不断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身为一名教师,更要做到“学不可以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告诉我要养成课后反思、每日反思的习惯,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立德树人,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奋力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作者: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  孙庆忠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06/5666.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