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辽宁“双减”:用“智慧链”化解“矛盾串”

  “双减”之于学生家庭,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塑。  本学期,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学生张彰的妈妈再也不用每周末城乡两头跑了。以前,张彰妈妈每周末都…

  “双减”之于学生家庭,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塑。

  本学期,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学生张彰的妈妈再也不用每周末城乡两头跑了。以前,张彰妈妈每周末都要带孩子坐班车到城里参加特长培训,“孩子累大人也累”;实施“双减”后,学校开展了个性化课后服务,张彰不仅能在校完成作业,而且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古筝课,“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连续3天在辽宁采访“双减”,记者脑海中跳出了一个词——“冰山”。

  冰山理论是一个隐喻:就像一所学校,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海水上面的部分——课程、教学与管理,其背后的文化却隐藏在海水下面的更深层。

  辽宁省的“双减”也呈现出类似特征:按照规定动作推进“双减”只是海水上面的部分,海水下面隐藏的则是质量短板的加长、教育成果的培育、教育功利的消除。

  面对课业减负与素养提质、教师减负与教育提质、经济减负与生命提质等“矛盾串”,辽宁省教育厅在“减”的同时,逐渐建构出“加”“乘”“除”的“双减”“智慧链”。

  创新“减”:怎样打好减负组合拳

  前不久,辽宁省教育厅推行的教师承诺制被教育部推广为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保证亲自批改作业,按要求控制作业量,不留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使用‘阅’‘好’‘优’‘良’‘差’等简单批注;保证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情分析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辽宁省教育厅实施的“双减”工作教师承诺制,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作业管理等方面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保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画好了具体可行的路线图。

  “教师是推进‘双减’工作的核心,教师承诺制为教师在‘双减’工作推进中画好红线,也是底线。”辽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守权说。据悉,截至8月29日,全省所有在职中小学教师全部签订承诺书,签订完成率达100%。

  “我们不是简单地完成签字,而是以此为载体,让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方面要做得更好,不能让承诺成为教师的绊脚石,而是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行动创新的‘一诺千金’”。沈阳市第126中学校长邓华说,“教师承诺制唤醒了教师践行‘双减’的责任意识、行动意识。”

  与教师承诺制配套,辽宁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为落实“双减”的突破口。这要求打破教师的“单打独斗”,发挥教研团队的作用实现团队作战,在为作业“瘦身”的同时提升作业的含金量。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全市中小学名优教师成立“有效作业”编审小组,现已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下发与教学进度一致的“有效作业”,供全市初中、小学教师选择使用。

  营口市坚持“一校一案”,市直各校制定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施细则和作业管理制度,部分学校召开了校内“教研集备、作业管理工作部署会”,将“分层作业”作为教研集备重点研究内容,教务处每周对作业布置情况、分层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和量化考评。

  推进“双减”既需要区域层面的大胆尝试,也需要学校承担主体责任。

  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充分利用课后服务一小时的时间完成书面作业,提倡“书包不带回家、书面作业不带回家”。学校开创性设计作业辅导课,由四个环节组成:梳理旧知,整体深化——自主探究,过程诊断——反馈矫正,分享交流——点拨归纳,评价强化。作业辅导课流程用模块形式呈现,教师可根据学段、学科在确保高效、优质的前提下,灵活安排、自主整合。

  本溪市第十二中学倡导教师把作业划分为“基础性作业(必做作业)+提高性作业(鼓励做作业)+拓展性作业(选做作业)”,并建立班级周评、学校月评、学科组专评、学期展评制度,既评学生完成作业的规范和质量,也评教师评改作业的深度和效能。

  “作业设计能力也是生产力。当教师个人不能独立完成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时,就要充分发挥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流程的再造完成作业的‘减负高效’。”辽宁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处处长侯长余说。

  智慧“加”:如何加长质量短板

  “面对‘双减’的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做‘减法’,还要善于做‘加法’,当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减下去了,学校教育在什么地方补上去、加上去,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冯守权说。

  作为全国“双减”首批试点城市,沈阳市要求学校在提高服务品质上做文章,在作业答疑辅导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品质化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劳动等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沈阳市浑南区构建了“智慧+”课程体系,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打造了航空特色课程,苏家屯区沈水实验学校开发了64项菜单式社团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成立了1.2万多个课后兴趣小组与社团,拓展了学生个性成长的时间与空间,也有效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孩子在魔方、颗粒归仓等‘智玩’中锻炼大脑,在篮球、足球等‘体玩’中强健身体,在合唱、陶艺等‘美玩’中陶冶情操,在种养殖中锻炼意志。如今我们的‘玩课程’有了42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孩子的喜爱。”浑南区白塔小学校长李晓东自信地介绍学校建设的“玩课程”。

  与其他县区不同,铁岭调兵山市依托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托管服务,并探索出有效的“5+”联动托管育人新模式,即“作业看护”+“实践课程”+“研学实践”+“兴趣拓展”+“思政教育”。以“兴趣拓展”为例,学校每天下午一项兴趣拓展活动,两周一个小周期,安排了足球、非洲鼓、快乐英语、无人机、木工创客等10个兴趣拓展项目,赢得孩子的广泛参与和喜爱。

  “解放出来时间,学生做什么?我们开设“两字书”悦读课程;解放出来的空间,学生做什么?我们开设研学体验课程。一‘减’一‘加’,‘双减’就有了生命力。”沈阳市铁路五校校长于莹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名优学校还是乡镇学校,辽宁省各市区县(市)教育局都没有因为音体美课程不足而显得手忙脚乱,而这得益于辽宁省多年来推进的集团化办学,这为“双减”高质量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乘”:用什么培育教育成果

  “高占位理解,中层面分析,低姿态运行”,是沈阳市和平区推进“双减”的基本理念。

  “‘双减’在某种意义上是给学校画了一条必须遵循的底线。我们不仅要守好底线,而且要放大教育常识,重塑政校关系,培育优质教育成果。”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局长胡继军说。

  “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沈阳市和平区铁路五校对此项课题已经持续研究、实践了37年。37年前,该校就将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不留单纯知识类、机械性、重复性的学科作业,而是构建了“三四三”式的任务单作业形式,即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设计作业内容,包含知识转化类、自主探究类、实践操作类、拓展延伸类四种作业类型,通过“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形式进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三重评价,以“等级制+学分制”进行评价反馈,发挥任务单的诊断、巩固、拓展及学情分析等功能,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从怕考走向乐考。

  “加油”“好”,法库县东湖第三中学的操场上足球比赛正在进行,轻盈的跳动、矫健的步伐、欢快的笑声让人心生感慨……在中小学推进足球、山水画、小提琴三个项目在该县已经持续了10年。“让乡村孩子拉着小提琴、背着山水画、踢着足球去上大学”的愿景早已实现。有专家考察法库县体育艺术教育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区域推进体育艺术教育的策略,不仅效果有保障,而且便于推广,为广大经济薄弱区域探索体育艺术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减负提质的根本在课堂。向课堂要质量成为辽宁推进“双减”的不二选择。

  辽宁省实验学校聚焦常态课堂,在“学本·尊重”文化课堂自我诊断工具和“学本·尊重”文化课堂通用评价工具基础上,研制了《辽宁省实验学校“学本·尊重”文化课堂质量提升“十举措”》《辽宁省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作为和平区的老校名校,沈阳市第126中学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会学、学好作为开展课题研修的出发点。法库县东湖三中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细则,以评价为导向,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双减’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办事,虽然是校内校外双重发力,但核心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提升学校整体质量,而教师正是其中的关键。”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迎说。

  源头“除”:何以消除教育功利心

  让家长成为同盟军而不是阻力,是辽宁推进“双减”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作为全国首家区级家庭教育学校,沈阳市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在“双减”工作中大放异彩。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在全区成立了11个睦邻学习圈,一个街道一个学习圈,每个街道对接3-5个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所有在读中小学生家长纳入其中,选派由中小学主管领导、社区工作人员、五老人员、高校志愿者和家长代表组成睦邻学习联络员,形成学校和家庭、社区和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享共建平台。他们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日记活动、家庭教育宣传日和“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项目,充分发挥“双减”在校外的补充作用,为家长搭建了家校互通的载体。

  为凝聚家长、学校、社会对“双减”形成共识,彰武县教育局成立家长学校28所,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妇联的积极配合下,在村委会、社区驻地建立服务站点76个,各家长学校校长一般由各校党支部书记兼任。自秋季开学后,各家长学校共计开课42节,集中进行了“双减”政策宣传、如何建立教育评价观念、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等内容。

  家长学校成为家校连接的纽带,在“双减”推进过程中,不仅巧妙化解诸多矛盾,而且有效弱化了部分家长的功利心。

  “引导家长相信学校,化解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不过度依赖校外培训机构……这都是‘双减’顺利推进必须解决的问题。”辽宁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处长李国华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化解家长焦虑,辽宁教育学院在2021年暑假开设初中数学学科“名师公益学堂”,以“学党史,办实事,名师引领,惠及师生”为主题,组织名师围绕初中数学的关键和难点问题进行了23节直播课+现场互动答疑,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开播仅仅2个多月,已辐射到34个省级单位,学习总人次高达27万。

  不仅如此,辽宁省教育厅还利用省内红色资源优势,评选出首批优秀研学实践基地50个,很好地为学校、家长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了场所、课程支撑。

  “像治理一条河道,疲于堵必四处溃坝,要把水疏导向别处才能长治久安。‘双减’工作同样如此,需要疏堵结合。”李国华说。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0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王占伟 | 林 樯 刘 燕

  https://www.sohu.com/a/496318448_243614?scm=1002.590044.0.10375-1024&spm=smpc.ch25-zxx.fd-news.11.1634795124407Vwt4vIe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10/6010.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