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特殊的母亲节共育未来学校新生命特别的研讨会直击教育大咖新视角5月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杭州市采荷街道办事处…

特殊的母亲节

共育未来学校新生命

特别的研讨会

直击教育大咖新视角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5月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杭州市采荷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未来学校的新形态:追寻学校-社区融通之路”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承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协办。

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名校校长、联盟学校代表、家委会代表、区内校长、街道工作人员等近3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经验与分享智慧。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央视频移动网”“新浪微博”“百度新闻”“哔哩哔哩”“今日头条”“优酷视频”“知乎直播”“爱奇艺”等十六家媒体平台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

3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线上直播点击量超600万!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精彩会议亮点

邀您一睹为快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杭州市采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马志清主持致辞环节

未来社区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打造成我省的一张金名片和“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志性成果。采荷街道荷花塘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作为全省首批、唯一一个拆改结合类未来社区试点,围绕“三化九场景”顶层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新”“古”“范”“智”“享”特征的未来社区、“产城融合”的杭州文化生活新标杆。

领导致辞 畅想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杨春茂从当前教育形势出发指出: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信仰、科学、艺术、人文五种素质。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稳固良好的社会情绪,加强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教育、学校、教师、家庭、全社会共同育人,注重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大力推进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加速学习方式的结构性变革,对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与学校的融通,共唱育人“合奏曲”,共建育人“新生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卜玉华在致辞中指出: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进入深水区,以及十九大以来的政策精神要求,需要牢牢把握“学校—社区”融通的未来之路,全面加快未来学校—社区共建共享和共育新格局建设和探索,为儿童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多层次开放平台。从未来逆向审视教育成功与否,探索未来学校—社区共育发展的新方向。在现有基础上,举全社会之力,通过深度合作,以期为中国校社融通的未来之路提供实践范例。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毛伟民在致辞中提及,基础教育应全面改革,中小学校需深度变革,本次会议前瞻性地探索未来学校“校社融通”新样态变革恰逢其时。未来社区正在铸就老百姓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将未来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与未来学校一同搭建“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教育共同体。期待采荷二小在提升教育品质、创新教育模式、探寻学校发展新样态上取得新进展,把这所未来学校打造成“校社融通”的展示之窗和实践范例,开启杭州,乃至浙江的教育新征程。

校长寄语 领跑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吴树超校长介绍未来社区、未来学校《共建•共享•共融,缔造未来校社融通新范式》。会上,吴校长从“为什么要把它称为校社融通的新范式?”和“怎样建设好这个新范式?”两个角度出发,作了《共建•共享•共融,缔造未来校社融通新范式》为题的报告。

他认为未来学校要从精神、物理和虚拟这三个空间维度出发,最终达成全域融通。其中,未来学校将植根于浙派文化、杭州风味的海塘文化,打造成为区域文化高地,进而反哺家风、社风的发展,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

从顶层区域智造、中心城堡建设,围合建筑改造三个部分进行立体化推进,将未来学校打造成以孩子为中心、拥有多个“U”型单元式学习活动中心的多元学习空间,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物理空间的融通。

同时,采二人将在原有数字校园、智慧校园、采二大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六体魔方”,让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虚拟空间高度融合,从而达到学校与社区管理共享、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校社融通的新范式。

专家报告 点亮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世美主持第一篇章主旨报告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带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报告,提出未来学校应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乃至“五育互育”。目前,营造健康的育人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学校要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积极激发办学活力,打造新样态学校,强化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校社融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情绪,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在主旨报告《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双重评价构建》中指出,在学生评价的有关概念使用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要构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的概念框架及其双重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应具有全面完整性、发展基础性、协同关联性、动态交换性的特点,并且要与学业发展概念分开,两者相互促进。建议尽快达成相关概念内涵共识,调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成立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的评价管理办公室,负责双重教育评价工作。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小微作主旨报告《学科交叉视阈下的未来学校探究》,谈到从面向未来社会、聚焦未来学习、探究未来学校的立意出发,要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秉承历史传统,立足当下改革实践,聚焦未来社会中的未来学习,最终探究未来学校的基本形态与实现路径。尝试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学校转型研究、中国学校实然状态及反思、未来学校形态的多维实验、未来学校的区域推广与验证、未来学校治理设计及相关政策研究中展望未来学校与未来社区的双向融通。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卜玉华作主旨报告《迭代视角下我国学校未来的可能实践样态》,基于宏观视角、生产生活形态、国家治理、社会意识形态与国际教育趋势等社会背景,论证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建设将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基于“未来锥模型”方法论,认为在迭代跃迁视角下,未来学校将在“物理—社会—网络”复杂智能系统驱动下蓬勃发展。综合考虑国际社会在校社融通实践中的做法来看,可持续、健康的校社融通之路应当建立超越学校和社区的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作为领导机构,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构建清晰的共融共育的协同机制为现实路径。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顾惠芬校长在《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赋能:未来学校自然而然的教育存在》主旨报告中提出未来学校应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多力驱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多环交融”,多主体互学共创、“多学赋能”,进而促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更新。顾校长阐述了“定型—进阶—追寻”的发展历程:在项目研究中打开融合共生的新世界,在疫情的瞬变中“涌创”进阶,在回归日常中成为自然而然的教育存在,坚守教育本质,以多力驱动的力量、多环交融的资源、多学赋能的成长,成就儿童的“全人”发展,也发展合作参与其中的“人人”。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卜玉华主持第二篇章主旨报告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家成作了题为《以学校-社区共生体建设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主旨报告。立足“融通”二字,从国家教育法的要求出发,强调所有人都拥有终身学习权,学校与社区相关机构应给予大力支持。分析当前校社合作状态,提出了创造学校-社区共生体的新格局的四个观点:让全民终身学习的意识落地,让多主体共学互学得以实现,让互联互通的机制持续促成多主体终身学习,让本领域的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理论。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福州星纪园学校校长尹从昭在主旨报告《社会胜任力:学校与社区共育的路向》中,从提升社会胜任力出发,对学校与社区的“角色定位”及“融通场域”建设做了阐述。实施“正行-利他”的价值赋能、拓展生活领域的目标浸润、形式多样的课程共建、“家校共同体”的家校共育、共筑创意活动平台的空间融合这五项校社融通策略,最终将学校与社区建设成为互信互赖的“关系场”、资源共享的“能量场”、胜任力提升的“动力场”,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无边界的学习活动中增长领导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科创中心主任张静在主旨报告《学校社区往来融通 多元互动未来共生》中提出,未来教育为尚德学生走向未来提供无限可能。“三方协同,教育资源多元开放”,学校追求没有围墙的教室,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多元互动,学校社区往来融通”,实现地域融通、人员融通和资源融通,创造学校、家长、老师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学习者社区,完善创学园社区教育;“数维评价,综合素养全面评估”,设置评价系统,实现个性差异化评价,达到瞄准未来共生体的目标。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家校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成主持第三篇章主旨报告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深圳市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臧秀霞在主旨报告《用课程融通学校、家庭和社区,打造育人共同体》中指出,课程是融通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本源,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构建以“跨界融合、深度探究”为特征的连贯一致的理解本位课程体系,只有学校、家庭、社区融通和协作,才能保证课程更好的落地实施。红岭实验小学在课程育人的全阶段,坚持实行家校社协同,开办父母学堂,成立家长智库以及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的家校共育委员会,努力形成育人共同体,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杭州凯旋教育集团茅以升实验学校校长鲁聪作主题报告《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实践“同心共育场”探索与思考》,提出基于本校实践的“区域联盟共同体”。以“五彩课程”建设为核心,介绍了创新校校融通、家校融通、社校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三者“一体化”,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学校打造“同心共育场”,升级“一馆”,融合红色阵地;构建蜂巢式课程群,打造融合性课程资源;转变教学场所,实现育人环境智慧化。“融合”是过程,“育人”是目标,不断整合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社区融通2.0。

学者视角 预见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充分肯定了首届“未来学校的新形态:追寻学校-社区融通之路”专题研讨会的开展,指出采荷街道和采荷二小以双方融通的方式承办此次会议,是学校和社区走向融通的重要标志,为创办未来学校、走向未来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新路径和新挑战。李政涛教授从信念、目标、方向三个维度总结了本届研讨会的重大成果。在未来,学校依然存在,未来人类社会依然需要学校;在未来,学校一定要和社区融通;校社融通能够激发学校办学与教育的活力。基于此,更应当坚定走校社融通之路的信念。会场上,采荷二小、龙虎塘实验小学、星纪园学校、尚德实验学校、红岭实验小学、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展示了当前建构家、校、社融通的新范式。构建新范式就要具备新理念、承担新责任、打开新视角、解决新问题、创立新机制、圣人新能力、建构新评价。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学校的建设需要更多智慧的融入,要多一些社区,多一些儿童,多一些课堂,多一些理论,多一些中国,争取为校社融通打造“采荷方案”,提供“中国经验”。

学子风采 触碰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凝心聚力 携手未来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300人+600万,全国教育界大咖齐聚采二,共同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



生长迭代

共育未来学校新生命

领跑未来

共创校社融通新形态

通讯员:赵婷红 蔡曙晗 张浙英 夏思炜 蔡诚祺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国教育周刊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hinaeduinfo.com.cn/2021/05/5519.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91-88917857

Q Q: 13789339

邮箱: 13789339@qq.com

工作时间:9:00-18: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